从墓园祭祀延续儒家"仁"道教化——兼谈马来西亚华人殡葬的礼仪传承
按照儒家的实践,人们不仅是由殡葬到祭祀活动去调适与建构从节哀顺变到慎终追远的情感演变,所有个人也是通过各种周而复始的祭祀活动,内化与升华其眼前到内心代表整体文化与价值的一切,其过程发挥着维续纲常的神道设教作用.以马来西亚的马六甲与槟城为例,华人借由义冢的祭祀传统,凝聚社会认同,重建伦理纲常与传承文化意识,是有利于南洋华人得以在海外重构华人世界与延续华夏传统的原因之一.当代墓园作为公共空间,若能承担社会责任,传承公冢集文化、历史与社会教育祭祀传统,就有机会成全后人的文化传承、历史认同、人格提升,有利于和谐.如果从举殡到墓园都不能承担慎终追远的意义,起不了载体的作用,其氛围和空间缺乏延续相应于原来思想体系的祭祀传统,则已故者的家人亲属,无疑也可能陷入无从继承、扩展和创新民族文化资本的恶性循环.由此发展下去,被埋葬的将不止是个人,也可能会埋藏掉整体民族归属感,影响当地华人承先继后的前景.
仁、纲常、祭祀、义冢、摄礼归义、摄义归仁、教化、慎终追远
2018-07-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8页
4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