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2-2953.2023.05.016
敦煌佛教艺术对西藏后弘期初绘画的影响——以西藏山南博物馆藏10-11世纪两幅"幡画"为中心
9世纪中期,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Glang dar ma,799-842)因"灭佛"使西藏历史上出现近百年的"黑暗期",这期间的艺术形态与吐蕃(633-842)及藏传佛教后弘期初绘画之关系向来是西藏艺术史研究者难解的议题.2006年,西藏山南地区噶塘蚌巴奇佛塔出土,现藏于西藏山南博物馆的两幅"幡画",对探究上述区段艺术之关联,以及重构10世纪之后卫藏与敦煌及其汉地佛教艺术之联动至关重要.本文指出蚌巴奇佛塔出土的"幡画",其形制、风格、样式等深受敦煌(或汉地)幡画影响,它是10世纪中后期敦煌(或汉地)幡画艺术对西藏绘画渗透影响的典型案例.而这一独具"敦煌—汉地"样式的绘画风格则给予藏传佛教后弘期初绘画深远的影响,11世纪初藏地弘法期间所建佛殿——夏鲁寺马头明王殿、护法殿,以及扎塘寺集会大殿等壁画均见其影响.
噶塘蚌巴奇佛塔、幡画、夏鲁寺、扎塘寺、敦煌藏经洞
J19;G256.1;B949.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2023-07-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12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