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606/j.issn.1009-1041.2021.04.10
硫包膜缓释肥施用模式对稻茬冬小麦冠层结构、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为研究硫包膜缓释肥施用方式对稻茬冬小麦冠层结构和光合性能的影响,于2019-2020年进行田间试验,以硫包膜掺混肥(SCU,N∶P2O5∶K2O = 26∶12∶12)和尿素(U,46.3%N)为供试肥料设计6种施肥模式:尿素4次分施(M1);100%SCU 一次基施(M2);60%SCU基施+40%U拔节期追施(M3);60%SCU基施+40%SCU返青期追施(M4);51%SCU基施+34%U拔节期追施(M5,在M3基础上减氮15%);51%SCU基施+34%SCU返青期追施(M6,在M4基础上减氮15%),研究不同施肥模式下小麦花后叶面积、冠层光截获特征、旗叶叶绿素荧光和光合指标等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冠层结构方面,M4和M6模式在开花期的LAI较高,且乳熟期降幅较低,延缓了冠层叶片的衰老,提高冠层尤其是中下部的PAR截获率;M1、M2、M3和M5模式乳熟期的LAI降幅均较大,显著低于M4和M6模式,不利于冠层对光能的有效利用.在小麦光合性能方面,M3、M4和M6模式在开花期旗叶的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均较高,但在乳熟期M3模式降幅较大;M4和M6模式在乳熟期维持较高的SPAD值、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和净光合速率,二者的3个指标均显著高于M1、M2和M5模式.M4和M6模式相比于M1模式,分别增产21.31%和10.76%,氮肥利用率分别提升4.36%和7.07%.本试验条件下,硫包膜缓释肥60%基施+40%返青期追施最有利于维持小麦花后合理的冠层结构,提高了光合性能和产量,是高产高效的施肥方式;硫包膜缓释肥51%基施+34%返青期追施模式小麦的光合性能和产量仍可维持较高水平,且提升了氮肥利用率.
硫包膜缓释肥、稻茬冬小麦、冠层结构、光合特性、产量
41
S512.1;S311(禾谷类作物)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央重大农业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江苏省和扬州大学优秀科技创新团队项目;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
2021-06-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465-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