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2-5006.2015.08.007
谁的真实性?——泸沽湖的旅游凝视与本土认同
旅游建立在对地方异质性的消费凝视之上,游客认为旅游地“他者文化”拥有真实的本质属性,并应将旅游地的视觉差并和文化真实属性封存保留,在游客到来时再自然地呈现.而现代性与旅游消费如影相随,本地人更是主动迎合游客,借助创造舞台化的“真实性”以求得物质条件的改善,并与城市平等享有现代性带来的福利.旅游开发中的真实性由此成为悖论.该文以泸沽湖旅游区域为案例,使用质性研究方法,探讨游客与旅游地居民摩梭人对真实性理解的差异与矛盾.在真实性研究中强调本地人的视角,致力于将本地人的地方文化价值观纳入主流话语体系当中.从对真实性的索求来看,游客基于自身利益对旅游地持有建立于感官体验的保守的地方感,对真实性的理解与前现代、原始、贫穷有关.而摩梭人一方面创造舞台化的真实性以供游客消费,一方面也批b判游客将地方真实性与贫穷等同.他们在地方变化的过程中对自我身份进行反思,在传统与发展之中不断调适,他们所理解的真实性是依附于自身族群身份之上的文化实践与地方实践,是一种动态与进步的文化与地方观点.
真实性、旅游凝视、发展权利、地方、身份认同
30
F59(旅游经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转型时期中国城市新移民的地方感与文化身份认同研究——以珠三角为例”41171125;“跨境民族的流动性、空间生产与文化建构——云南世居民族案例”41261031
2015-09-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6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