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9-4970.2000.01.031
甲午之后清政府以通商场抵制外人开辟租界的活动
鸦片战争以后逐渐形成的租界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之际得以恶性地发展和广泛地推广.清政府在爱国官绅的呼号推动下,于甲午之后采取了在约开商埠以通商场抵制外人开辟租界的措施,并与日本就开辟苏州、杭州租界问题进行了正面的交锋.嗣后,为了"隐杜"列强增辟租界及其对我国"形势扼要之区"的"觊觎",清政府自主开放了十数个通商口岸,设立了一批供中外商贾居留贸易的通商场,试图利用通商口岸各国杂居的形势"互相牵制",达到"不以兵力相守",而收"商务保守"之效的目的.清政府的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列强开辟租界的势头.鼓浪屿和秦皇岛亦是这一时期清政府自主开放的商埠,但却变成了公共租界或准租界地区,从而留下了沉痛的教训.
通商场、租界、准租界、自开商埠
19
K256.9(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
2004-07-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