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9-7740.2007.01.002
"隐逸"的一种限度——试论20世纪20-30年代周作人的"隐逸"转向
20世纪20-30年代,随着"五四"的落潮,周作人的文学重心从社会性的人生关怀转向了个体性的人生关怀,表现了浓重的隐逸气.然而"隐逸"并不意味着作家就离弃了现实和"人的文学"观念,他的所谓"隐逸"其实是在既有"人的文学"观念框架内作出的一种调整,思想的实质倾向了"理想生活,或人间上达的可能性",仍沿续着"为人生"的文学轨道.这一变化的产生不仅和其"人的文学"观念的丰富性有关,还涉及到周作人现代和传统的二重人格以及这一时期社会境况变化的影响.
20-30年代、隐逸、人的文学、为人生
I206.6
2007-06-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7-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