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595/j.1671-055X.2023.01.004
杨慎诗歌中的贵州形象书写
明代才子杨慎因"大礼议"事件,被贬云南永昌长达30余年.其间,他与贵州大致经历了"初识→熟稔→诀别"的过程,累计创作了62首描写贵州的诗歌.作为"他者"视角下的贵州,杨慎对其书写渐趋客观,从蛮夷之地、山多路难、阴冷多雨的负面印象到识见、赞颂黔地云海雾凇等奇特景观;由"洞獠""夷"的蔑称转为以"马郎苗女"为代称,亦有许多反映黔地"跳月""芦笙"等风土人文的作品.杨慎摒弃过往对贵州的偏见,态度由憎恶逐渐转为亲善,摆脱了"社会集体想象物"的束缚.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可以略窥在汉文化影响下的文人笔下贵州形象的建构过程,亦可观见杨慎于流放途经贵州期间作为"他者"的形象,杨慎态度的转变从中亦可得见.
杨慎、诗歌、贵州、形象
35
I222.7(诗歌、韵文)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YB2015071
2023-04-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4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