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595/j.1671-055X.2023.01.003
儒家"仁论"诠释视角下的清中期汉宋之争
"仁"的概念在儒学诠释中意义重大.孔子立足于现实生活,以"仁礼互释"赋予了"仁"极大的实践意义,但孔子"述而不作"的态度以及所形成的"六经"为本的诠释方法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诠释."比类"与"征实"思维的诠释方法在经典解释中较为重要,二者也体现在汉儒的诠释方法中.一方面,在比类上,汉儒注重"类感"的形象思维,而宋儒发扬了"比类而推"的抽象思维.另一方面,汉代以"古文经学"为代表的实证诠释思维即使在宋儒如朱熹者亦有吸收,且对清代汉学立场的经学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阮元作为"汉宋之争"的关键节点,对宋学方法的"臆断"之弊与汉学方法"株守"之害进行了反思,但并未完全否定其中任何一方,而是将"仁"的诠释复归到接近孔子本旨、以汉学方法为基而兼重义理、以"通经致世"为宗旨的"实学"实践诠释中.
阮元、仁论、汉宋之争、诠释思维、类推法
35
B249.9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YB2021082
2023-04-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2页
3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