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13192/j.issn.1000-1719.2022.02.050

眼针对眼周穴区皮下肥大细胞活化作用的实验研究

引用
目的 采用自身配对设计与完全随机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借助肥大细胞甲苯胺蓝染色手段,观察眼周穴区、非穴区皮下肥大细胞分布规律;通过检测血清及眼周皮肤组织中IgE、组胺、白三烯、花生四烯酸、前列腺素D2、血小板活化因子含量,探讨针刺对大鼠眼周穴区、非穴区皮下肥大细胞活化的调控作用.方法 SPF级SD大鼠30只,采用完全随机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针刺穴区组,针刺非穴区组,每组10只.3组大鼠穴区与非穴区位置进行自身配对.空白对照组大鼠不做处理;针刺穴区组和针刺非穴区组大鼠每8 h进行1次眼针干预,共计干预3次.末次针刺后2 h,各组大鼠麻醉状态下,经腹主动脉采集全血,并采用过量麻醉法处死大鼠,以大鼠眼球为中心,环切眶内距离睑缘1~3 mm范围的皮肤组织,同时环切眶外区域距离睑缘4~6 mm范围的皮肤组织,两区域皮肤组织均等分两份,一份固定于4%多聚甲醛溶液中,另一份制备组织匀浆备用.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两区域皮肤组织中肥大细胞数量及形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和皮肤组织中的IgE、组胺、白三烯、花生四烯酸、前列腺素D2、血小板活化因子含量.结果 各组大鼠皮肤组织甲苯胺蓝染色结果显示:3组大鼠眶内区域皮肤组织中肥大细胞密集,眶外区域稀疏,眶内皮肤组织中肥大细胞数量明显多于眶外区;空白对照组大鼠眶内和眶外区域皮肤组织中肥大细胞成正圆或椭圆形,边界清晰;针刺穴区组大鼠眶内皮肤组织中肥大细胞密集,且形态不规则,肥大细胞周围可见颗粒散落的脱颗粒状,而眶外区皮下肥大细胞大多数形态规则,偶见脱颗粒现象发生;针刺非穴区组大鼠眶内皮肤组织中肥大细胞密集,大多数形态规则,偶见脱颗粒现象发生,眶外区皮肤组织中肥大细胞分布稀疏,呈明显的脱颗粒改变,形态不规则.各组大鼠血清及皮肤组织中IgE、组胺、白三烯、花生四烯酸、前列腺素D2、血小板活化因子含量检测结果显示:各组大鼠血清及皮肤组织中IgE,血清中组胺、白三烯、花生四烯酸、前列腺素D2、血小板活化因子含量无明显改变,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空白对照组和针刺非穴区组大鼠眶内、眶外皮肤组织中组胺、白三烯、花生四烯酸、前列腺素D2、血小板活化因子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针刺穴区组大鼠眶内皮肤组织中组胺、白三烯、花生四烯酸、前列腺素D2、血小板活化因子含量均明显高于眶外皮肤组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针刺穴区组大鼠眶内皮肤组织中组胺、白三烯、花生四烯酸、前列腺素D2、血小板活化因子含量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针刺非穴区组大鼠眶内、眶外皮肤组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大鼠眼周穴区有肥大细胞聚集现象,聚集程度明显高于眶外非穴区区域;(2)针刺可以诱导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生物活性物质;(3)穴区肥大细胞富集及针刺对肥大细胞的活化作用可能是针灸发挥治疗作用的机制之一.

肥大细胞、肥大细胞活化、眼针、针刺作用机制

49

R245.321(中医临床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2022-05-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182-186,后插6-后插7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辽宁中医杂志

1000-1719

21-1128/R

49

2022,49(2)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