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1-9115.2022.04.009
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看儒家公共性思想意蕴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乃儒家义利之辨的经典言说.历代儒者对此皆有诠释.大体来说,其诠释进路有两种:先秦及汉儒进路与宋明儒进路,前者重"位",后者重"德".实际上,该言说蕴含着儒家"内圣外王"的整全性逻辑结构,故而主张"位""德"共在.因为言位不言德,失却王道政治之内在德性依凭;言德不言位,无法凸显儒者经世之命意.它不仅是对"修己"之君子德性伦理规范的宣示,而且是对"安百姓"之君子政治的治理技艺原则的强调.儒家对于"义利"关系,大多不作截然对立的理解,而是倾向于义利兼顾,抑或义利合一.在宋明理学的言述中,义利虽有对立意味,但其有特定语境在:在纯然以德性定义"君子""小人"的基础上,将义利关系转换为公私关系,亦即是天理(公义)与人欲(私利)关系,表现出一种道德严格主义的理论意向.其终极目的则在于建构理想的公共社会政治秩序.儒家义利之辨中的公共性思想对于现代社会治理秩序的建构,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儒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位与德、公共性
I207.22;B22;D61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6BKS123
2022-09-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5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