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0-8594.2006.03.013
两条逻辑的相互消长还是共同消解?--析青年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内在结构(学术对话)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组织编写了<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原像>一书,此书将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编写组在最后的统稿时召开了一系列小型研讨会,本文是第二次讨论的录音整理修改稿.这次研讨会集中讨论了孙伯鍨教授提出的青年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一重要文本的内在理论结构问题,与会学者对此有完全不同的见解,争论的焦点在于:孙伯鍨教授提出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存在的"两种逻辑"的所指究竟是什么?文本中存在的"两种逻辑"之间的矛盾解决,究竟是其中一种战胜了另一种,还是共同消解为一个全新的理论范式?参加讨论的学者有:张一兵教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姚顺良教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唐正东教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怀玉教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胡大平教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张亮博士(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等.
青年马克思、两种逻辑、异化史观、历史唯物主义
A81(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
2007-03-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4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