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19347/j.cnki.2096-1413.201732003

呼吸道感染致病原—蠊缨滴虫的初步研究

引用
目的 探讨呼吸道疾病感染致病原—蠊缨滴虫的相关流行病学特征,为蠊缨滴虫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相应依据.方法 自2011年6月至2015年3月随机对361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者进行痰涂片及支气管灌洗液进行蠊缨滴虫检验,检出阳性患者117例.回顾性分析117例蠊缨滴虫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一般临床表现、蠊缨滴虫滋养体及包囊形态特点、治疗和转归情况.结果 蠊缨滴虫检出率为32.41%(117/361),不同性别蠊缨滴虫检出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疾病患者的蠊缨滴虫检出率有差异(P<0.05).患者均有阵发性、刺激性咳嗽、咳痰、胸闷、气促;大多患者X线表现为肺纹理增粗、紊乱;所有患者漱口液离心镜检未发现蠊缨滴虫,痰液细菌培养100例无致病菌生长,真菌培养阳性11例,细菌培养阳性6例.肝肾功能、尿常规均在正常范围.血常规检查有76例嗜酸性粒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因发育阶段及其观察时视角不同其形态各异,有圆形、椭圆形、乌贼鱼形、虱形、石榴形等多种形态;包囊呈圆形或不规整椭圆形,大小12~35 μm,壁较厚,单层.50例随访患者经过半年随访后总的治愈率(无复发)为46.00%(23/50),复发率为34.30%(12/35).结论 蠊缨滴虫在环境不利于生长繁殖的情况下可形成包囊,致病性降低,而当环境条件适宜时则变为滋养体,致病性增强,这是蠊缨滴虫感染者病情反复复发,病程迁延不愈的原因之一,目前对于蠊缨滴虫的临床治疗还需进一步研究.

蠊缨滴虫、感染、滋养体、包囊、传播途径

2

R532(寄生虫病)

2018-10-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7-9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96-1413

61-1503/R

2

2017,2(32)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