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347/j.cnki.2096-1413.201707002
重视胆胰合流异常和十二指肠憩室的诊断治疗
胆胰合流异常和十二指肠憩室发病率并不高,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广泛使用,在临床工作中此类疾病检出率逐渐增多,应该受到重视.
1 胆胰合流异常
胆胰合流异常(pancreaticobiliary maljunction,PBM)是胆胰汇合部的一种畸形,与胚胎发育相关,日本报道发病率为3.3%[1],我国为1.72%[2].
正常胆道和胰管在十二指肠壁内汇合,55%~90%患者会形成共同通道,其长度约1~12 mm,平均4.5 mm,90%的患者共同通道长度小于6 mm[3].由胆道括约肌、胰管括约肌及乳头括约肌构成的Oddis括约肌位于胆胰管汇合的末端,调节胆胰液体的排泄.PBM是指胆胰管在十二指肠壁外形成汇合,在此病理状态下,Oddis括约肌失去了对胆胰液的调节作用,胆道和胰管形成互通致相互反流,引起各种胆胰的病理生理改变[4].
胆胰管、合流异常、十二指肠憩室、胰管括约肌、共同通道、发病率、胆道括约肌、病理生理改变、影像学技术、乳头括约肌、疾病检出率、胰液、通道长度、胚胎发育、临床工作、患者、调节作用、肠壁、病理状态、液体
2
R657.4(外科学各论)
2017-05-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