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1-2587.2024.04.012
上海地区单采血小板阳性细菌筛查结果评估
目的 对上海市血液中心检测的405 392袋单采血小板细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上海地区单采血小板细菌污染发生及控制情况,为制定细菌污染检测策略和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1月-2023年12月,上海市血液中心将采集至少间隔24 h的单采血小板从母袋中取样至留样袋,并接种于需氧培养瓶内,使用自动化微生物培养系统进行细菌筛查,统计分析阳性细菌数据.结果 2017年1月-2023年12月使用3种培养系统共检测到423例初始阳性标本,通过统计分析,初始阳性率为10.43×10-4、确认阳性率为1.95×10-4、不确定阳性率为1.33×10-4、不一致阳性率为0.12×10-4、取样污染引起的假阳性率为0.32×10-4、仪器误报引起的假阳性率为6.71×10-4,3种培养系统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MALDI-TOF MS质谱共检测出32种,151株细菌.其中确认阳性结果中表皮葡萄球菌、头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所占比例较高;在不确定结果中短芽孢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头状葡萄球菌所占比例较高;在不一致阳性结果中主要是解淀粉芽孢杆菌、星座链球菌、自溶菌、坚韧类芽孢杆菌;在假阳性(取样污染)结果中短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莫哈维芽孢杆菌、人葡萄球菌所占比例较高.确认阳性结果中初始报阳时间在12 h内被检出的细菌主要是蜡样芽胞杆菌、加氏乳球菌、地衣芽孢杆菌;在(12~24)h内被检出的细菌主要是表皮葡萄球菌、泛血败菌属、停乳链球菌.确认阳性细菌中,皮肤条件致病菌组的数量明显高于环境条件致病菌和常见致病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使用自动化微生物培养系统对单采血小板进行细菌筛查,能有效地控制细菌污染的发生,保障单采血小板制品输注安全,同时本研究也可为献血者皮肤消毒流程优化及有效性评估措施的标准或规程提供参考依据.
单采血小板、细菌污染、自动化血液培养系统、血液安全
26
R372;R466.5(医学微生物学(病原细菌学、病原微生物学))
2024-09-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499-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