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004-1648.2001.02.030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报告

引用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甚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 1 病例女,29岁,已婚。因“恶心、呕吐40天,头痛、意识丧失3天于2000年5月28日入院。患者自入院前40天起由于妊娠反应出现恶心、呕吐,不能进食;3天前突然出现剧烈头痛,随后意识丧失。当地医院行腰穿检查,为血性脑脊液,压力3.43 kPa、细胞总数为728×106/L,其中白细胞为23×106/L,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经相应治疗,症状无好转,且进行性加重,便转我院。行头颅MRI及MRA检查提示上矢状窦流空效应消失,为静脉窦血栓形成。立即给于抗凝及活血化瘀治疗,次日患者意识便逐渐恢复正常,住院治疗28天,复查腰穿为清亮脑脊液,压力1.57 kPa,细胞数10×106/L,痊愈出院。 2 讨论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是脑静脉血栓形成中最多见的一种,由Ribe于1825年首次报道。其病因一般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常与下列因素有关:妊娠、产褥感染、口服避孕药、高血脂、慢性消耗性疾病、恶液质、头外伤等。发生机理与高凝状态、血液流变学改变、血液粘稠性增高有关。因为其临床的特异性表现较少,临床诊断有一定难度。影像学检查是目前诊断可靠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脑血管造影:诊断率为75%~100%,直接征象为部分充盈或完全不充盈,间接征象为动静脉循环时间加快,侧枝静脉扩张或迁曲闭塞区血液逆流,非特异性占位效应。(2)CT:最有特征性诊断价值的直接征象有:索状征和空三角征。(3)MRI及MRA:急性期正常的流空效应消失;亚急性期长T1WI、T2WI信号;慢性期信号混杂;晚期表现血流再通或血栓持久残留。 此患者误诊的原因为:(1)患者系年轻女性,既往体健,不存在脑梗死或脑出血的好发因素。(2)患者突发剧烈的头痛后昏迷,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表现相似。(3)脑脊液检查呈血性,通常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表现,但此患者的血性脑脊液考虑为静脉淤血、静脉压增高,导致血液漏出所致。(4)对本病缺乏认识,因本病临床较为少见,且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5)由于基层医院条件所限,不具备MRI及MRA等先进的检查设备。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误诊、蛛网膜下腔出血、血性脑脊液、患者、诊断、影像学检查、直接征象、意识丧失、血液流变学、临床、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脑静脉血栓形成、静脉窦血栓形成、动静脉循环时间、治疗、效应、细胞、头痛、特异性

14

R74(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页

96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1004-1648

32-1337/R

14

2001,14(2)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