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1-4695.2013.15.014
动脉瘤破裂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后血浆儿茶酚胺的含量变化及其与神经源性肺水肿发生的关系
目的 探讨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的神经源性肺水肿(NPE)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择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108例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随机选择9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分别对两组进行血浆总儿茶酚胺(CA)浓度测定,分析其与神经源性肺水肿发生的相关性;比较不同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动脉瘤在Willis动脉环的位置NPE的发生率和上述因素对血浆儿茶酚胺含量的影响.结果 ① SAH组NPE发生率13.89 %,与对照组比较,SAH组血清儿茶酚胺含量显著升高(t=7.314,P<0.01);在Hunt和Hess分级Ⅲ~Ⅴ级亚组及Fisher分级Ⅲ~Ⅳ级亚组NPE的发生率高(P<0.05);两组血浆总CA含量分别为:127.26±37.10 μg/L和124.08±37.82 μg/L.② NPE亚组患者血浆CA含量明显高于非NPE亚组(P<0.01);在并发NPE患者中,后循环亚组NPE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前循环亚组(P<0.05),且后循环动脉瘤组较前循环动脉瘤组所测得CA含量高(P<0.05).结论 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被上调的血浆CA水平诱导了NPE的发生;其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动脉瘤在大脑Willis动脉环的位置可能是影响SAH后血浆CA水平和并发NPE的主要因素.
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神经源性肺水肿、儿茶酚胺
12
R73;R65
2013-09-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1204-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