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4-583X.2003.11.040
血压变异性的机制和临床意义
@@ 血压随着生理状况和环境变化而不断波动以适应机体生理功能的需要.血压调节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心血管活动的自身调节.精神因素如兴奋、恐惧、焦虑及运动均可使血压,特别是收缩期血压明显升高,而睡眠时一般血压降低.这种表示一定时间内血压波动的程度称为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1].近年来随着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人们对血压变异性的认识和研究不断深入.血压变异通常用特定时间段测量的血压读数的标准差或变异系数(标准差/平均值)来表示,变异系数调整了平均血压值较高者标准差也较高的倾向[2].通过动脉血压监测可以获得短时(几秒钟至几分钟)和长时(24小时)血压变异信息.一般以时域指标(即标准差)反映变异的幅度,以频域指标反映变异的速度.上臂袖带测压法在短时间内的血压读数<256次,无法进行频域分析.因此,目前短时血压变异性采用整个24小时内每30分钟血压标准差的平均值,长时血压变异性采用24小时血压的标准差[3].动脉内血压监测已经表明,在24小时期间血压值变化大约50~60 mm Hg(1 mm Hg=0.133 kPa)[1].
血压、变异
18
R544(心脏、血管(循环系)疾病)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657-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