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004-583X.2001.17.058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研究现状

引用
@@ 晕厥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因晕厥就诊者占急诊人数的5%,但40%~60%患者经各方面检查不能明确病因[1],可能属于神经介导的反射性的、短暂的低血压及心动过缓所致.神经介导的晕厥中常见的为血管迷走性晕厥. 1 发病机制 导致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病理机制是非常复杂的,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中心血容量减少和心脏肾上腺素能神经张力的上升有关.正常人突然改变体位时,由于重力的原因使静脉容量增加300~800ml,导致心室前负荷和心搏量减少[2].此时通过主动脉、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感受的张力减弱,迷走神经张力消失,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导致心率加快,外周血管收缩,代偿心排血量增加.因此,健康人对直立的生理反应是轻度心率增快,收缩压稍降,舒张压增高,平均动脉压不变[3].保证了各重要脏器的血供.但在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患者,突然减少静脉回心血量可引起过度的儿茶酚胺增高反应,导致心脏过度收缩,使心室几乎完全排空,因而刺激左室下壁机械感受器的细胞纤维,反射性使迷走神经活性大大加强,超过了原占优势的交感神经活性,使心率减慢和外周血管扩张,同时还可产生脑血管收缩致脑缺血加重而引出晕厥.儿茶酚胺的过度涌出对晕厥起了触发作用,直立倾斜试验加用外源性儿茶酚胺对敏感者可加强上述诱发机制.

血管迷走性晕厥、交感神经、儿茶酚胺、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脑血管收缩、肾上腺素能神经、直立倾斜试验、迷走神经张力、迷走神经活性、反射性、平均动脉压、机械感受器、重要脏器、诱发机制、血管扩张、心脏、心室、心排血量、心率增快、心率减慢

16

R544(心脏、血管(循环系)疾病)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页

封二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临床荟萃

1004-583X

13-1062/R

16

2001,16(17)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