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4-583X.2001.09.044
真性糖尿病性白内障1例报道
患者,女,27岁。因多尿、多饮、多食、消瘦5年,双眼视物不见1年,于2000年4月27日入院。患者5年前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糖尿病,空腹血糖19mmol/L,予以胰岛素治疗,有时加服降糖灵,血糖控制差,一直波动于10~17mmol/L。3年前出现双眼视物模糊,视力逐渐下降,眼科检查提示双眼白内障,未予重视。1年前出现双眼视物不见。入院体检:T36.5℃,P 95次/min,BP110/60mmHg(1mmHg=0.133kPa),R 20次/min,身高158cm,体重42kg,视力:左眼指数10cm,右眼手动50cm。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两肺呼吸音清,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神经系统及四肢检查正常。入院后实验室检查,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空腹血糖15.6mmol/L,餐后0.5小时血糖15.7mmol/L,1小时血糖17.4mmol/L,2小时血糖21.7mmol/L,3小时血糖21.0mmol/L;空腹、餐后0.5小时、1小时、2小时、3小时C肽均<0.2μg/L;空腹、餐后0.5小时、1小时、2小时、3小时胰岛素均<5mU/L;裂隙灯下示:双晶状体混浊。诊断:1型糖尿病并双眼白内障。入院后予以胰岛素皮下注射,1个月后血糖控制良好,空腹血糖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9.0mmol/L,转眼科行白内障摘除术。
讨论真性糖尿病性白内障较少见,发生于血糖没有很好控制的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速、进展快,短期内发展到晶状体全混浊,常为双侧性,一般不可逆转。本患者虽然一直使用胰岛素治疗,但因一直处于高血糖状态,晶状体内的葡萄糖含量增加,致其醛糖还原酶活性增加,葡萄糖被转化成山梨醇在晶状体内堆积,使渗透压增加,晶状体吸收水分,形成纤维肿块和变性导致晶状体混浊。因此一经确诊为1型糖尿病,应立即给予胰岛素治疗,并使血糖控制在良好范围,才不致发展到如本例患者此种地步。
血糖控制、晶状体混浊、胰岛素治疗、型糖尿病、空腹血糖、糖尿病患者、双眼视、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眼白内障、糖尿病性白内障、实验室检查、白内障摘除术、浅表淋巴结、诊断、眼科检查、血糖状态、体内、视物模糊、视力、神经系统
16
R587(内分泌腺疾病及代谢病)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页
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