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功能成像评价放射性涎腺损伤的研究进展
放射性涎腺损伤(radiation-induced salivary glands dam-age)是头颈部恶性肿瘤在放疗时,涎腺常与靶区相邻从而不可避免地受到的损伤,是放疗后的常见并发症.放射性涎腺损伤可以出现猛性龋、进食困难、口腔黏膜疾病、味觉丧失、牙周炎等症状[1],长期会引起消化功能紊乱、营养不良等全身疾病,严重降低了长期生存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如何有效地评价放射性涎腺损伤日益受到关注.目前涎腺损伤的影像学评价方法包括B超、CT、X线涎管造影、放射性核素显像,但是B超、CT、X线涎管造影是以观察涎腺形态为主,欠缺对涎腺功能方面的评价.放射性核素显像虽然能评价涎腺功能,但是有辐射,不适合重复使用.随着磁共振技术的发展,磁共振成像凭借其无创、无辐射、软组织高分辨率以及可以提供活体组织的生化信息、间接反映活体组织的病理变化等优势,陆续被应用于评价放射性涎腺损伤.本文就磁共振技术在评价放射性涎腺损伤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放射性涎腺损伤、磁共振功能成像
40
R730.55;R445.2;R575.2
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临床科研专项;广西影像医学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项目;广西医科大学特色新型智库调研课题项目
2021-07-0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61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