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H-MRS对单发急性脑梗死治疗前与后病灶整体取样的监测价值
目的 研究单发急性脑梗死整体病灶区治疗前与后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特征,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26例患者分别在急性期和治疗平稳期行常规MRI及1H-MRS检查.1H-MRS检测采用单体素或多体素对病灶区行整体取样.对比分析治疗前与后整体梗死病灶区氮-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类复合物(Cho)和肌酸(Cr)积分值,记录乳酸(Lac)峰次数;同时检测对侧正常脑组织区相应代谢物.运用Barthel指数量表记录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扩散加权成像(DWI)上测量病灶容积并分析治疗前与后容积变化.比较治疗前与后病灶区NAA积分值与梗死病灶容积(V)的比值并分析其与神经功能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26例患者在12~72 h和治疗(20 +7.17)天接受了两次MR检查,获得52次1H-MRS结果.治疗前、后病灶区NAA分别与对侧半球相应正常区相比均有下降(P<0.05),梗死病灶区治疗前与后NAA未见明显改变(P>0.05);治疗后梗死病灶容积较治疗前变小(P<0.05);治疗后NAA/V比值及神经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值均有升高(P<0.05);NAA/V比值与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呈正相关(r=0.315,P<0.05).病灶区治疗前与后Cho及Cr值相比及其分别与对侧相应区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部分Cho( 9/26)及Cr( 7/26)治疗前后的值起伏较大.Lac峰出现率为23%( 12/52).结论 1H-MRS对单发急性脑梗死治疗前与后病灶整体取样动态监测其单一的NAA水平改变,对于评价临床神经功能康复有局限性;动态监测梗死病灶区NAA水平与梗死病灶容积比值,可能是一项反映临床神经功能恢复的客观指标;Cho与Cr值总体相对平稳;Lac峰的出现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质子磁共振波谱、急性脑梗死、氮-乙酰天门冬氨酸
31
R743.3(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2012-07-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332-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