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1-9324.2003.z1.030
两侧肾周间隙之间及其与盆腔腹膜外间隙的交通研究进展
@@ 腹膜后间隙是指后腹膜与腹横筋膜之间的解剖间隙及其解剖结构的总称.对腹膜后间隙的解剖描述,过去教科书里将它简单地分为肾圆锥和肾旁脂肪体.1941年Congdon等[1]从尸体解剖中发现,腹膜后间隙在肾周间隙的前、后均可能存在潜在的另外间隙.1972年Meyers[2]利用尸体断面解剖和间隙灌注对比剂后行X线摄影,证实了Congdon等的发现,并将腹膜后间隙分为三个明确的解剖间隙,即肾周间隙、肾旁前间隙、肾旁后间隙.其中,肾周间隙由肾脏前方的肾前筋膜和后方的肾后筋膜所限制,两层筋膜在外侧融合成圆锥侧筋膜,后者向前外侧伸延,经升或降结肠后方附着于结肠旁沟的腹膜,这样肾周间隙和肾旁前、后间隙在外侧被肾前后筋膜和侧锥筋膜分隔,彼此互不相通;肾前筋膜内侧融于中线大血管周围的鞘和结缔组织,因此,两侧肾周间隙不会越过中线相互通连;肾前、后筋膜向上相互融合并附着于同侧膈筋膜,因此,肾间隙不与肝裸区相通;向下,肾前、后筋膜与髂窝脂肪组织疏松的融合,形成一开放的倒圆锥使肾旁前、后间隙和肾周围间隙的下份相互交通.Meyers所提出的解剖划分特别是肾周间隙的交通已被CT扫描所证实,为腹膜后间隙疾病的诊断奠定了解剖基础.近20年来,随着影像诊断学和放射解剖学的发展,很多学者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尸体解剖和CT的研究,对腹膜后间隙的交通特别是双侧肾周间隙之间及肾周间隙与盆腔腹膜外间隙的交通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丰富和完善了Meyers的观点[3~17].
肾周间隙、盆腔腹膜外间隙、腹膜后间隙、肾前筋膜、尸体解剖、解剖间隙、交通问题、圆锥、相互融合、影像诊断学、肾旁后间隙、放射解剖学、脂肪组织、解剖结构、解剖基础、结缔组织、结肠、腹横筋膜、断面解剖、侧锥筋膜
22
R81(放射医学)
2003-11-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