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9-6663.2017.04.044
干扰素与肿瘤相关性研究进展
干扰素的结构与功能
根据干扰素蛋白质结构和来源的不同,干扰素( interferon,IFN)可分为I型( IFN-α和IFN-β)、Ⅱ型( IFN-γ)和Ⅲ型( IFN-λ). 高度的同源性和明显的种族特异性是IFN-α的特点[1] ,其大约含有165 个氨基酸残基,无糖基,分子量约为19kD,主要来源于B淋巴细胞及部分巨噬细胞. IFN-β分子与IFN-α大小相似,约含有166个氨基酸,有糖基,分子量约为23kD,主要由成纤维细胞和上皮细胞产生,部分巨噬细胞也可以产生. IFN-γ是一个含有六螺旋的α螺旋蛋白,主要由抗原刺激T细胞产生,参与诱导组织相容性抗原( MHC )的表达和免疫调节效应.IFN-λ的主要结构特征是由A-F6 个螺旋环连接组成一个标准的四螺旋束, 其构成 IFN-λ 的核心结构,主要来源于浆细胞样树突细胞( pDC) [2]. 以上三种类型的干扰素具有相似的功能,即抗肿瘤、抗病毒疾病、增强机体免疫等能力[3] ,其可以通过与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诱导机体或细胞分泌各种活性因子和酶类,从而间接发挥作用 . 这些物质能够促进机体细胞和体液免疫对多种病毒抗原的应答,从而抑制病毒的增殖和活性;能够抑制肿瘤细胞周期的转化以及激活干扰素调节因子等,并可以改变肿瘤细胞表面的某种性质,使其更加容易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增强机体T、B 细胞活性,有利于吞噬细胞发挥吞噬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
干扰素、肿瘤细胞周期、巨噬细胞、机体免疫、螺旋、蛋白质结构、组织相容性抗原、增强、族特异性、免疫调节效应、细胞活性、功能、分子量、病毒、氨基酸、成纤维细胞、应答能力、细胞分泌、细胞表面、系统识别
22
R73;TQ4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08085QH219;2016 年蚌埠医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Byycx1608
2017-04-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735-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