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201/j.issn.1001-1781.2014.16.013
感染性先天性耳前瘘管病理组织学观察
目的:探讨感染性先天性耳前瘘管的病理组织学特点,为降低术后复发率、改进手术方法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感染性耳前瘘管患者25例,其中有感染史非感染期患者14例,处于感染期患者9例,术后复发再手术者2例.手术时整块切除瘘管组织及瘢痕组织.观察分析手术标本并行连续病理切片.结果:①大体形态:有感染史非感染期的手术标本近端为瘘管组织,保持瘘管原有形态,中远端为暗红色实性瘢痕组织;处于感染期的手术标本近端为瘘管组织,远端为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包绕形成的脓腔,瘘管与脓腔不相交通;术后复发的标本为多囊性肿物,呈典型的哑铃状外观.②组织学观察:有感染史非感染期者和术后复发者镜下可见瘘管远端走行不连续,呈多个束状管腔,管腔之间被条索状纤维组织分隔;处于感染期者镜下除上述表现外,脓腔周围可见新生的毛细血管及浆细胞、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③随访6~12个月,无复发.结论:感染性先天性耳前瘘管组织被瘢痕组织分隔为多段,互不相通,瘘管内注射美蓝等示踪剂无法完整显示瘘管的走行,故单纯依靠示踪剂切除瘘管易致残留.整块切除瘘管组织及瘢痕组织是防止瘘管上皮残留的有效手段,可降低术后复发率.
耳前瘘管、瘢痕、感染、病理学、外科手术
28
R764(耳鼻咽喉科学)
2014-09-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1229-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