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1-1781.2009.05.008
额隐窝区域解剖结构CT影像学研究
目的:通过观察额隐窝区域的CT影像学特征.对该区域重要的解剖结构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选择82例(164侧)患者,对头部行多排螺旋CT扫描(螺距1 mm,扫描层厚5 mm,层距5 mm),然后在图像工作站上进行冠状位图像重建.观察影像上鼻丘气房、钩突上端附着点、额气房、眶上气房、额泡气房和额窦内间隔气房等解剖标志的出现概率.结果:鼻丘气房的出现率为87.8%.钩突前上部参与构成鼻丘气房的内壁、上壁、下壁和后壁,后上部向上可有单一附着点(89%)或2个附着点(11%).钩突后上部的单一附着点主要位于眶纸板(54.9%),也可附着于中鼻甲(30.5%)或颅底(3.0%).钩突后上部的2个附着点主要附着于眶纸样板和颅底(15侧,9.2%),也可附着于眶纸板和中鼻甲(4侧,2.4%).额气房的出现率为40.3%,其中Ⅰ、Ⅱ型(30.5%)最多见,Ⅲ型和Ⅳ型(9.8%)少见,额窦间隔气房的出现率为4.3%.结论:额气房在额窦炎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额窦、解剖学、局部、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额隐窝
23
R765(耳鼻咽喉科学)
2009-05-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214-21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