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诚”思想之探究
“诚”是儒家道德哲学里重要的概念之一.在春秋以前的典籍中,“诚”字多当作助词用;到了《中庸》《孟子》《荀子》,“诚”已具道德的意涵.《中庸》在论证“天道”、“人道”相融贯通上,提出了“诚”的观念以表述“天之道”,而以“诚之”表述“人之道”,认为吾人与万物就性命之共同源出处而言,人、物、天实有相通之处,故能尽“已”之性乃能尽普遍“人”之性,进而能尽“物”之性命,如此则能通晓天道,故而能依循天道而参赞天地之化育.《孟子》将“诚”与人的道德修养联系起来,“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诚”可以作为自然、社会的道德原则;而“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则说明了能反躬自省,自己真诚踏实地达到“诚”,便是最大的快乐.人们通过“思诚”、“至诚”的克己自律,达到“天道”的“诚”的境界.《荀子》则主张“君子养心莫善于诚”,由知道而守道、行道,以措之于矫性化性之行,而此“诚”之工夫,则为致诚固诚笃之的工夫.本文将从《中庸》、《孟子》以及《荀子》“诚”思想的价值等面向作一论述,并希冀从此一探究中能对先秦儒家“诚”的思想及其价值有一总体的理解.
诚、善、养心、《中庸》、《孟子》、《荀子》
B26(现代哲学(1919年~))
2020-04-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1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