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恶之心辨析——耻感、羞感和罪感
以羞感文化与罪感文化的区别来推定重视“面子”的中国道德观缺乏自律,其实是不恰当的.因为中国道德观赖以为基础的“羞恶之心”其实是耻感,而耻感是羞感和罪感的双重迭加.以儒学为旨,可知耻感即是羞恶之心,它出于恻隐之心,并可明确其萌发历程为:由不忍→将他者投射到自我心象→意识到对他者负有伦理责任.由于耻感非羞感,故以西方思想论羞感来理解羞恶之心,也就难以说明羞恶之心是道德本体,以及为仁与义的结合.最后,透过王船山的释义可以发现,耻感的扩充历程,即是孟子所言的“养气”.
羞感、罪感、耻感、羞恶之心、养气
B222.2;B222.5(先秦哲学(~前220年))
2019-05-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4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