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刑分途:春秋时期破解礼崩乐坏困局的不同路径——以清华简《子产》为中心的考察
据清华简《子产》可知,子产刑书主体分为令、刑两部分,内容又有国、野之别,令的地位高于刑,这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我们的认知.清华简《子产》的面世,重要的发现是证明律法意义上的“令”在春秋以前已经出现.三邦指的是夏、商、周,清华简《子产》说子产参照三邦之令,制作郑令、野令,与《周礼·春官》互证,则“令”的萌芽或可上溯至西周时期.面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困局,早期法家认为法治是不得不采取的治国方式,他们铸刑书、刑鼎,开启了出礼入法的治国理路.孔子由礼至德,注重向内挖掘礼制合于人心的内容,强调用道德教化唤醒百姓遵守礼制的自觉.他们对治国重点的不同选择,揭开了此后两千年儒法之争的序幕.
清华简、子产、孔子、儒法之争
B226(先秦哲学(~前220年))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2016BLS002
2019-04-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3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