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的“行夏之时”主张看中国古代四季的划分
商代和西周早期将一年粗疏地划分为春、秋二季,西周后期在二时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一年划分为四季.但由于季节逐渐与月份挂钩,月份逐渐成为划分四季的唯一标准,而周历的岁首所在月份并未固定下来,这导致季节随岁首的变化而发生推移.尤其是到了春秋后期,周历以建子之月为岁首,四季已不再能够反映天时,它所起的作用仅限于将一年十二个月平均划分为四段.在季节不合于天时的弊端日益显露之时,孔子从杞国求得“夏时”,并认识到了它的优越性.此后,孔子不竭余力地呼吁“行夏之时”,成为早期四时制向后世成熟四时制过渡的契机.战国中后期,各诸侯国普遍改用夏时,早期四时制逐渐为成熟四时制所替代,季节的物候意义失而复得.
三正、四时、时月搭配、夏时
B222.2(先秦哲学(~前220年))
2019-01-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2页
8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