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孝"文化的两重性
孝的本义是"善事父母".因为人为父母所生养而成长,应该给以回报,所以孔孟主张对父母尽孝.先秦儒家还提出父慈子孝的对等关系,在道德人格上是平等的.秦汉大一统以后,移孝作忠,伦理向政治伸延,君父对臣子形成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汉朝称以孝治天下,建立察孝廉、奖孝悌的制度.对孝道的提倡,用以造就一批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孝悌家庭,对以家族为本位、家国同构的中国古代,儿女尽孝能和睦家庭,进而安定社会,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一定的正面作用.同时把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所谓忠臣出于孝子之门,对于维护汉皇朝的统治亦有安定的作用.但是历朝的孝治政策亦有负面效应.由于朝廷奖励孝子,有的人就弄虚作假,败坏社会风气,把孝道作为沽名钓誉的工具.有的虽然真心尽孝,但措施不当,形成愚昧行为.正面与负面就形成中国古代孝文化的两重性.
孝、孝治、伦理政治化、孝悌、愚孝、两重性
B222(先秦哲学(~前220年))
2007-07-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