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造山带构造特征与2015年尼泊尔MW7.8级大地震
2015年4月25日,位于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上的尼泊尔境内发生了震级(MW)7.8级的低角度逆冲推覆型强震,发震断层为喜马拉雅主逆冲断裂.在其后的半个月内又先后发生了一系列的强余震,造成了超过8000人的死亡及巨大的财产损失,引起了国际社会及国内外地震学界的广泛关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刘静研究员、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笆拉分校的纪晨教授等研究人员在本期《科学通报》上发表论文“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W7.8级地震的孕震构造背景和特征”[1],该文系统地总结了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及主震区的构造背景、区域历史强震分布、现代小地震活动情况和强震孕震的基本构造模式,并通过地震波数据反演获得主震的破裂过程,而且对该区域及其邻区的地震危险性进行了初步判断.这些结果为我们认识尼泊尔地震及其他同类型地震的震前、同震及震后形变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信息,也为中国地震预测及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
6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74055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WK2080000053资助
2015-10-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2656-2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