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3321/j.issn:0023-074X.2008.07.011

重庆老龙洞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中的管状蓝细菌化石及其意义

引用
二叠纪末生物大绝灭后出现的微生物群落是一个异常极端环境下的产物,不同的地区微生物的类型也不同.研究了重庆附近著名的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连续出露地区--老龙洞的界线剖面,在发生生物大绝灭之后的地层内,一段以管状蓝细菌化石为主的微生物群落的地层.根据薄片观察,管状蓝细菌化石的长度一般在1 mm以下,粗端直径最大0.08 mm,几乎所有的管状化石都是向一端逐渐变细的,管状体比较柔软,管体的壁由隐晶到微晶的方解石组成,横切面为圆形,几乎所有的管状化石的内部都是空的,并被泥晶方解石或细亮晶方解石充填.总体上分布无规律,但在若干视野中见到它们有呈放射状或束状排列的趋向.通过综合对比研究认为,该化石与蓝细菌门的胶须藻科(Rivulariaceae)的胶须藻很相似,但是该化石是胶鞘钙化的种类,而胶须藻科的Rivularia属种是不钙化的.考虑到该化石保存的其他可供进一步分类的特征非常有限,因此将其归入胶须藻Rivularia,描述为Rivularia sp.[胶须藻(未定种)].因为蓝细菌是一种光合自养生物,可以适应贫氧环境,大绝灭后首先出现蓝细菌的群落可能说明环境是贫氧的.由于光合作用需要浅水环境,蓝细菌的存在也说明当时的水体是比较浅的.

二叠纪末、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重庆、蓝细菌、胶须藻

53

P5(地质学)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开放课题基金GPMR2007-0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07042052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472015;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

2009-04-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807-814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科学通报

0023-074X

11-1784/N

53

2008,53(7)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