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321/j.issn:0023-074X.2001.03.003
2000年我国沙尘暴的组成、来源、粒径分布及其对全球环境的影响及其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沙尘暴期间总颗粒物高达约6000 mg· m-3, 比平日高近30倍. 主要污染源元素As, Sb, Se的富集系数比平日更高, 主要污染源不仅来自于北京局部地区, 而且来自于其长距离传输过程中的区域污染源. 污染源元素Pb, Zn, Cd, Cu相比于平日富集系数下降, 主要来源于北京地区自身. Al, Fe, Sc, Mn, Na, Ni, Cr, V, Co等9种元素的富集系数均接近于1, 主要来自于地壳源. S在沙尘暴中含量高达10 mg·m-3, 比平常高出4倍, 主要来源于长期传输过程中由气体到气溶胶的转化. 沙尘暴包含有大量的细粒子, 粒径小于2.1 和 9.0 mm的部分分别占总量的16.1 %和76.9 %. 值得注意的是在沙尘暴中检测出Fe(Ⅱ). Fe(Ⅱ)为大洋表层水带去可供生物吸收的营养元素Fe, 从而导致表层生物二甲基硫排放的增加. 大气中的铁和硫的相互耦合及其正反馈过程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可能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沙尘暴、气溶胶、颗粒物、污染源、转化机制、全球变化
46
P4(大气科学(气象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9837190;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8991002;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2004-03-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191-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