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寂的寒星
生命、信仰、使命、爱、死亡、永恒——几乎囊括了终极问题之最.通过周宁的近作《人间草木》,几组历史人物向我们走来——马礼逊和柏格理,苏曼殊和李叔同,托尔斯泰和韦伯,还有梁济和王国维——穿过历史的重重迷雾,撩开阐释的层层面纱,带着探寻者的劳苦,透出殉道者的悲壮,他们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走进读者内心.更确切地说,作者试图直抵他们的心灵深处.或为信仰而生,或为使命而爱,或为思想而死,这些称得上”先贤”的人物生前因为命运的力量遭遇过许多人,但最后又因信仰或思想的力量与他们分开.诚如作者所说,他们的生命是”实验品,留给我们体悟人生的道理”(《人间草木》,第2页).而我们从他们的心灵史、思想史和行动史中读出的,不外乎这样一个道理:人必须知道自己愿意为什么而死,然后才知道自己应该为什么而活着.有人殉情,有人殉职,有人殉国,有人殉道,这样的人的”伟大”存在于后世的口耳相传之中,存在于史籍发黄的纸页之中,或许有人愿意相信它还存在于”后来人”的心里,但我们作为历史的后人,享受”事后诸葛亮”的视角,认为他们伟大,当年的他们可能未曾想望”伟大”和”不朽”,特别是作为传教士的马礼逊和柏格理,甚至没有作者提到的”自我实现”意识.
人殉、信仰、思想史、马礼逊、历史人物、自我实现、终极问题、殉道者、托尔斯泰、使命、生命、口耳相传、诸葛亮、心灵史、王国维、探寻者、苏曼殊、李叔同、传教士
I20;K20
2012-03-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323-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