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3-4706.2019.11.020
上颌前牙区种植相关牙槽骨形态分类
目的 对上颌前牙缺失后的牙槽骨形态进行分类,并分析此分类和不同种植治疗方法之间的相关性,为种植术前评估和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种植科的上前牙缺失患者124名,男性66名,女性58名,年龄19~69岁,平均34.85岁.根据缺牙区的影像学特征将牙槽骨形态分为6类,并分析患者接受的不同种植治疗方案与此分类的关系.结果 124名患者共181个缺牙位点纳入研究,各类的占比为:第一类Ⅰ亚类17%,第一类Ⅱ亚类40%,第二类Ⅰ亚类15%,第二类Ⅱ亚类28%.其中125个位点71%的位点牙槽骨嵴顶宽度小于5.5 mm.牙槽骨形态分类与缺牙原因无明显相关性(P>0.05).GBR加种植体同期植入在所有治疗方法中最常用,并在各牙槽骨形态分类中,其运用频率高于其他治疗方法,尤其在第一类Ⅱ亚类和第二类Ⅰ亚类中(P<0.05).结论 上颌前牙区种植相关牙槽骨形态分类可分为6类,且大部分病例嵴顶宽度小于5.5 mm,GBR加种植体同期植入是最常运用的治疗方法.
颌骨形态、口腔种植、缺牙原因、上前缺失
40
R782.12(口腔科学)
中华口腔医学会西部行口腔医学临床科研基金资助项目CSA-W2017-09;昆明医科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2019S103
2019-12-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1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