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091/j.cnki.kmxyxb.2023.04.005
从"傈僳化"到"汉化":怒江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与特点
怒族、独龙族是最早进入怒江地区居住和生活的民族.从明代晚期开始,傈僳族、勒墨人迁入怒江,与怒族、独龙族形成沿江交错杂居的分布格局.清代以来,傈僳族发展成为怒江地区的主体民族和统治民族,傈僳族的语言习俗和生产生活方式对其他民族产生强大的辐射和同化作用,怒江地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出现明显的"傈僳化"趋向.清末以前,由于国家政治力量的不足或缺位,怒江地区的社会生活和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处于自然自发的状态.1912 年民国政府"开辟"怒江后,国家治理力量直接进入怒江,怒江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进入自觉自为的新时期.民国时期,随着怒江与内地联系的空前加强和"汉人"不断迁移或旅居怒江,"汉人"和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对怒江各民族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广泛作用和影响,怒江社会发展出现"汉化"或"内地化"的特征与趋向."傈僳化"和"汉化"相继并行,成为怒江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区域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机制和途径.
怒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设官治理、汉化、傈僳化
45
D633(国家行政管理)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2BMZ027
2023-08-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5页
5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