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2095-3402.2001.02.027
川崎病致永久性耳聋1例
@@患儿,男,1岁半,为一例再发病例。初发年龄为5个月,有典型的川崎病征象,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600 mg/kg*d-1×4 d)及阿斯匹林(45 mg/kg*d-1)等综合治疗,住院25 d,多数指征恢复正常,出院后继续服用阿斯匹林10 mg/kg*d-1×3个月,配合潘生丁等治疗,血小板正常后停药。再发年龄为1岁半,以发热2 d,发现颈部包块1 d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9.4℃,精神尚可,左颈部肿胀,扪及一鸡蛋大小淋巴结,质中,活动,有触痛,未见皮疹,双球结膜无充血,杨莓舌及口唇皲裂不明显,心肺听诊无异常,手足无肿胀。白细胞14.4×109/L;血小板170×109/L;血沉63 mm/h。入院第3天全身皮肤出现密集多形性皮疹,逐渐出现双球结膜充血,杨莓舌,口唇皲裂,手足硬性水肿,程度均较初发时重伴周身肿胀。血小板渐升至975×109/L,超声心动图检查未显示冠状动脉扩张,心电图无特殊改变,确诊为川崎病再发,经正规治疗,第12 天体温正常,住院23 d,出院时血小板653×109/L,继续服用阿斯匹林至血小板恢复正常后停药(阿斯匹林用量为10~25 mg/kg*d-1)。
出院后2周左右,家长偶然发现患儿对声音刺激无反应,随即到医院检查发现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后经康复中心专科确诊为中度永久性耳聋。因患儿病前已会说“拜拜”、“爸爸”、“妈妈”等,家长确认患儿病前对声音反应良好,故诊断为后天突发性耳聋。经两年多随访,听力无改善,已佩戴助听器进行语言训练。
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聋
17
R551.2;R725.512;R764.43(血液及淋巴系疾病)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页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