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4-098X.2014.18.003
我国检出福岛核事故特征核素并取得了创新性成果
由国家海洋局生态环境保护司组织实施的西太平洋海洋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2014年第一航次顺利返航。<br> 航次首席科学家何建华介绍,除完成既定监测任务外,还取得了五方面的创新性成果。一是在吕宋海峡口监测采样深度由2013航次的最深1000米增加至2000米,且监测深度超过1000米的站位数也由2013航次的1个增加至5个,这将为深入了解日本放射性污染物向我国管辖海域的迁移扩散情况提供更准确的监测数据。二是利用海洋三所自行研发的富集设备,开展了多核素的现场快速富集与测量试验,并首次在部分站位现场检出了日本福岛核事故特征核素--铯134,为实现现场快速监测预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监测采样范围由2013航次的东经119°向西扩展至东经116°附近,为进一步了解日本福岛核事故放射性污染物对我国管辖海域的影响提供了更多的参考资料。四是在我国管辖海域和西太平洋公海海域首次开展了海洋三所自主研发的溴化镧探测器现场测试实验,获取了十余小时的测试能谱,为在我国核电海域布放放射性实时监测预警浮标积累了数据和经验。五是在西太平洋公海海域成功回收了2013年航次布放的近5500米深的潜标一套,首次在该海域获取了长时间序列的监测资料,为了解西太平洋海域长时间序列的海洋水文和数值预测模型的建立打下了坚实基础。
事故特征、核素、创新性、实时监测预警、西太平洋、管辖海域、航次、放射性污染物、海洋、现场快速富集、时间序列、生态环境保护、日本、核事故、组织实施、自主研发、预测模型、体系建设、监测数据、迁移扩散
U49;U4
2014-09-0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页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