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1-7119.2015.11.020
三门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
为了解三门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长时间系列的群落结构变化特征,于2012年2月、5月、8月、11月对三门湾的6条断面开展了调查,并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结果对比。此次共鉴定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125种,主要以软体动物(64种)和甲壳动物(26种)为主,各断面物种差异显著。岩礁断面平均丰度和生物量(479 ind·m-2、1056.45g·m-2)都明显高于泥质断面(233 ind·m-2、44.98g·m-2)。岩礁断面以鳞笠藤壶[Tetraclita squamosa]、青蚶[Barbatia virescens (Reeve)]、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 Kuster]为优势种;泥质断面的优势种主要为淡水泥蟹[Ilyoplax tansuiensis Sakai ]和绯拟沼螺[Assiminea latercea]、兰蛤[Aloidis laevis Hinds]、珠带拟蟹守螺[Cerithidea cingulata (Gmelin)]。各断面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和种类丰富度指数均较低。通过聚类分析发现,各断面不同季节可以划分为4个群落,其中群落Ⅰ为两岩礁断面,群落Ⅱ、群落Ⅲ、群落Ⅳ为泥质断面,相似度低于40%。从ABC曲线来看,蛇盘岛(P1)和田湾岛(P5)两断面受轻度干扰,而其他断面(P2、P3、P4和P6)受到中度干扰。与上世纪80年代初调查结果相比,丰度和生物量明显降低,非经济物种取代了经济物种占据了主要优势种,多样性也明显降低,断面之间的相似性也降低,群落结构稳定性偏差,其变化趋势与周边乐清湾一致。分析其主要原因与过度采捕、工业污染以及围填造地、围塘养殖所引起的生境破碎化等人为干扰的综合影响有关。
三门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
Q958.12(动物学)
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2012C13005;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2013C32059;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2014F50003。
2015-12-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97-104,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