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090/j.cnki.jscx.2017.0603
基于大数据的北京雾霾成因分析与2017年PM 2.5浓度预测
根据环保部2014年5月13号至2017年10月21号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中的PM 2.5浓度,以及2015年、2016年和2017年10月21号前PM 2.5浓度与全年浓度的关系,预测了北京2017年PM 2.5浓度.根据专家提供的北京市2017年9月1号形成较重雾霾的污染气团运行轨迹,比对邢台和北京雾霾气团之间的关系,确认气团为PM 10和PM 2.5而不是SO2.通过江苏部分不采暖城市在京津冀采暖季时间段(简称采暖季)PM 2.5浓度与非采暖时间段(简称非采暖季)差异对比,可以证明北京已经不受周边城市采暖季燃煤的显著影响,自身也不具有因采暖带来的PM 2.5显著上升的特点.通过济南市部分国控监测点的数据对比,可以证明一般性的散煤燃烧或小散乱污企业的PM 2.5不具有远距离传播的特点,而电厂和钢铁厂产生的可吸入颗粒物(PM 10)、细颗粒物(PM 2.5)或超细颗粒物(PM 1.0)(简称大气颗粒物)不具有沉降的特点.一年四季影响北京空气质量的是域外的这些不沉降的大气颗粒物.通过对北京PM 2.5的4种来源划分及其减少的潜力分析,说明实现2017年PM 2.5浓度目标具有挑战性.阐述了在没有煤炭燃烧的北京,同样需要尽快确认湿法脱硫是产生次生PM 2.5的最大外部来源.
雾霾、PM2.5、细颗粒物、北京、预测
38
X773;F290(动力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2017-12-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573-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