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14090/j.cnki.jscx.2017.0603

基于大数据的北京雾霾成因分析与2017年PM 2.5浓度预测

引用
根据环保部2014年5月13号至2017年10月21号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中的PM 2.5浓度,以及2015年、2016年和2017年10月21号前PM 2.5浓度与全年浓度的关系,预测了北京2017年PM 2.5浓度.根据专家提供的北京市2017年9月1号形成较重雾霾的污染气团运行轨迹,比对邢台和北京雾霾气团之间的关系,确认气团为PM 10和PM 2.5而不是SO2.通过江苏部分不采暖城市在京津冀采暖季时间段(简称采暖季)PM 2.5浓度与非采暖时间段(简称非采暖季)差异对比,可以证明北京已经不受周边城市采暖季燃煤的显著影响,自身也不具有因采暖带来的PM 2.5显著上升的特点.通过济南市部分国控监测点的数据对比,可以证明一般性的散煤燃烧或小散乱污企业的PM 2.5不具有远距离传播的特点,而电厂和钢铁厂产生的可吸入颗粒物(PM 10)、细颗粒物(PM 2.5)或超细颗粒物(PM 1.0)(简称大气颗粒物)不具有沉降的特点.一年四季影响北京空气质量的是域外的这些不沉降的大气颗粒物.通过对北京PM 2.5的4种来源划分及其减少的潜力分析,说明实现2017年PM 2.5浓度目标具有挑战性.阐述了在没有煤炭燃烧的北京,同样需要尽快确认湿法脱硫是产生次生PM 2.5的最大外部来源.

雾霾、PM2.5、细颗粒物、北京、预测

38

X773;F290(动力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2017-12-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573-581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技术与创新管理

1672-7312

61-1414/N

38

2017,38(6)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