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学习为本课程”——40年来我国课程观的嬗变与前瞻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课程发展呈现出从“缺位”到“回归”再到“繁荣”的脉络.其间,课程观历经了由“小”课程到“大”课程再到“微”课程的嬗变.“小”课程注重文本形态的学科课程计划和教材编写.“大”课程认为课程内含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等多种类型,主张课程包含教学,强调在“设计一实施一评价”一体化框架之下开展课程改革.“微”课程则与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相结合,致力于从“微”角度进一步完善学生学习资源、教师课程素养和学校课程体系,作为复数的“微”课程包括微课、微课堂和校本微型课程,强调课程的“细”微、“精”微和“缩”微等特点.课程观的嬗变,积淀起整体主义方法论,即重视对课程的“具观”与“通观”以及二者的相继相融.整体主义方法论推动着学习为本课程的建构,强调以“学习为本”作为课程系统各要素、课程开发各环节的统整基础和价值引领,以“学习”视角观照课程的理念走向、主体发展、环境建设、目标研制、内容开发、实施改进和评估革新.
学习为本课程、课程观、整体主义、学习视角、方法论
38
G423(教学理论)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以学习为中心的评估理论建构研究”BHA180125
2018-11-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2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