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1-3768.2013.06.023
百老汇音乐剧与中国音乐剧产业化发展之借鉴
自1980年沈承宙率先将音乐剧系统的介绍到中国,并翻译美国音乐剧《乐器推销员》(1987年成为在中国上演的第一部美国音乐剧),到2011年《妈妈咪呀》中文版的成功上演,音乐剧在中国已有三十余年的发展时间,三十年的时间使音乐剧这种形式在我国得到了初步性的认识与艺术实践。各省市的艺术院团以及高校都排演了许多经典的音乐剧作品。如上海戏剧学院的《最后的瞬间》,北京舞蹈学院的《西区故事》,中央戏剧学院的《名扬四海》等等。除此之外,还原创出一些带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剧作品如《金沙》、《蝶》、《长河》等。基于以上音乐剧发展的积累,音乐剧观众群的不断成长,以及我国文化发展大繁荣的政策倾向,音乐剧产业化的推进有了一个相对成熟的发展机遇与市场环境。因此,如何合理地进行音乐剧产业化推进,如何将百老汇音乐剧市场化的成功经验适当的吸收学习,并走出一条符合我国文化市场现状的发展道路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此问题,笔者在此将进行一些初步探讨。
百老汇、音乐剧观众群、中国特色、戏剧学、产业化、作品、政策倾向、艺术院团、艺术实践、文化发展、市场现状、市场环境、美国、成功经验、中文版、展道路、舞蹈学、推销员、市场化、原创
I10;J8
2013-12-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