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编制的理论逻辑与治理思路
编制是我国教师人事制度体系中的基础性制度,是确定学校人员总量及其种类、结构的依据,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发挥关键功能.但在实践中,教师编制存在诸多矛盾.诸如,关于编制总量余缺的认识存在对立且对这种对立的归因存在分歧,地方政府之间、政府部门之间出现竞争博弈,教师个体对编制的认知与制度定位之间也存在深刻矛盾.教师编制具有多重属性,对执政党而言,是执政资源和政治资源;对地方政府及其部门而言,是重要的行政资源;对教师个体而言,是象征身份、职业稳定性和社会地位的符号资本.同时,教师编制还具备公共资源的属性,很容易陷入"公地悲剧"式的治理困境.推动教师编制的有效治理,应明晰编制的多重属性,并按照其特有规律综合施策:坚持制度自信,发展完善编制制度;回归教师编制的制度初心,剥离其人事管理功能;依据行政资源的治理规律,理顺政府部门间的权责关系和工作机制;依据公共资源的治理规律,充分授权学校依托聘任制度自主建立和完善规则,实现学校的自主组织治理;澄明编制作为符号资本的积极价值,保障教师的职业地位和工作预期.
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教师编制、公共治理、教师职业地位
43
G635.1;G451.2;D61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CFA200247
2022-06-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139-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