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情以达理——《大学》“格物致知”本义及其理论价值
“格物致知”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重要理论问题,自古异解纷呈.异解越多,便意味着臆说越多.导致臆说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混淆了解经与借题发挥的界限;其二,不能准确把握《大学》的思想逻辑以及依此确定“格物致知”的解释范围与方向.《大学》之要义,在于以修身为本而明明德于天下.故“纲”虽日“三”,其实皆括于“明明德”一语;“目”虽曰“八”,其实皆以修身为本.“八目”之间,呈现为以修身为原点的涡旋式结构.修身之要义,在于好恶之情的顺应、调适与沟通.循此逻辑可知,作为修身工夫的格物致知,与“情理”密切相关,由前后两个环节构成.“致知”之“知”即情理之知,“格物致知”就是通情以达理的物(人)我感通之道.通过通情以达理,《大学》有效地实现了情与理的统一.大义明,方能训诂通,对于古今纷纭之说亦可明其得失.情理之所以为情理,就在于有情斯有理,无情必无理;理从情出,情通理得.《大学》的“格物致知”之所以具有永恒的理论价值,就在于它呈现了人类道德生活的这一基本逻辑.
《大学》、格物致知、情理关系、物我感应
41
K244;C09;B222.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5AZX009
2020-05-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9页
4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