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政策的理论依据及实现条件——国际经验与本土思考
教育扶贫旨在通过提高贫困群体的人力资本水平,降低他们所遭受的相对剥夺程度.基于对致贫原因的不同认识,教育扶贫政策形成了个体主义、结构主义和关系主义三种政策取向.实现教育扶贫,需要从人力资本的投入、生产和应用以及社会关系的重建等方面,提高贫困群体的求学意愿、教育质量和就业质量,增强主流社会对于贫困群体的承认.在扶贫开发的攻坚期,不能单纯地将贫困的原因归结为个体的能力缺陷或文化基因,而须转变扶贫开发和教育扶贫模式.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必须认识到贫困的社会建构性,关注学校教育结构的变革,通过教育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为“寒门出贵子”创造有利条件.
贫困、教育扶贫、人力资本、结构性改革
37
2017-01-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4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