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9-010X.2016.06.001
"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辩证关系在教育实践与研究的进程中是常说常新的重要话题.
"有教无类",语出《论语·卫灵公》.这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对于人类教育事业公平"有教无类",语出《论语·卫灵公》.这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对于人类教育事业公平原则最早的原创性表述.公认的解说,是指不能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就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也就是说,无论对谁,都能够也都应该进行教育.孔子身处"礼崩乐坏"的春秋末年,怀抱"吾从周""克己复礼为仁"的治世理念,在王室腐化式微、诸侯逐强争霸的时代背景下,经艰辛备尝的政治实践历程之后,集中精力聚徒教学和整理典籍,终成伟大的文化教育宗师.
教育事业、教育史、实践与研究、中国、因材施教、文化教育、实践历程、论语、教育对象、公平原则、辩证关系、原创性、宗师、诸侯、智愚、政治、整理、时代、善恶、贫富
TP7;J60
2016-05-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