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9-718X.2014.10.012
我国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变迁(1959-2011)
1993年版之前和2003年版之后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对道德之“规范”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个体与自然的关系上,从控制自然到亲近、保护自然;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上,从个人依附于国家,为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到具有世界眼光,维护世界和平,具有“公共精神”和“公民意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上,从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到尊重个人利益,提倡竞争与合作;在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上,从依从和奉献他人到强调入与人的平等;在个体自身上,从忽视个体到引导个体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总体来看,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价值取向在从“社会本位”向个体与社会并重转变.在变迁的背后也隐藏着不变,即不同时期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都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以及道德与思想、政治方面内容的相伴相生.
思想品德、初中、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G633.2(中等教育)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深入研究”12YJA880139的成果
2014-11-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