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9-718X.2014.01.015
对《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的分析研究——事实求证的视角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贫困省基础教育重读、辍学研究”是世界银行在中国资助的扶贫项目中的一个技术援助子项目.该课题涉及中国六个省,作为课题的国家级协调机构,北京大学“重读、辍学课题组”负责课题的总体设计、研究工具的选择和制定以及课题总结报告的撰写.1995年6月,课题组和西北某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到该省河阳县进行了一个预调查.世界银行提出的课题研究对象是中国贫困省中小学生重读、辍学问题,希望通过这个研究找到缓解和解决问题的有关对策.课题组人员通过采用目的性抽样的研究方法,访谈、调查研究了某中学初一年级辍学的学生王小刚.[1]由于在调查中当时任王小刚班主任的刘东来老师和学校领导的说法与王小刚及其同学和父母接受访谈时提供的答案相互矛盾,因而出现了王小刚可能因被老师打或因自己学习成绩差或因家庭和社会影响而辍学的三个可能性答案.三个不确定性原因给予了读者想象的空间,随之而生的是更多的疑问:王小刚究竟为什么辍学?是否存在某一决定性原因?能否给扑朔迷离的调查结果下一个明确的定论?本文本着对客观事实的尊重,以调查中学生家长、当地教育部门领导、刘老师、王小刚等四人的访谈记录为逻辑起点,进而开展深入的分析研究,以求证王小刚不上学背后的事实真相.
课题、调查、中国、世界银行、中学生家长、教育科学研究、访谈、想象的空间、总体设计、中小学生、研究对象、学校领导、学习成绩、协调机构、相互矛盾、社会影响、人员、贫困、逻辑起点、客观事实
G63;R51
2014-04-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