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9-718X.2011.05.009
终结?抑或继续?——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败探讨的哲学反思
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改革伊始,人们对新课改的态度就有肯定、有赞扬,同时也有怀疑、有批判.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革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一部分人开始表达对新课改的不满,有人甚至认为应该宣布新课改已经失败.[1]有研究者认为,近代中国教育学以“引进”为发展的起点,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三次历史性中断和三次大的转向,出现多次“整体式转向”或“推倒(或抛弃)重来式”的“发展”.[2]笔者以为,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推倒—重来”式的“中断”论概括,虽有化约主义的嫌疑,但也部分反映了20世纪100年间中国教育学乃至中国教育实践的真实.今天,新课改似乎又面临着同样的历史“宿命”.那么,面对“终结”新课改的声音,面对中国教育这种历史的“宿命”,我们当作何认识,采取何种态度?本文对此作些哲学反思[3].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革成败、新课改、中国教育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历史性、政策文件、哲学反思、态度、宿命、实施过程、教育实践、化约主义、整体式、研究者、教育部、问题、世纪、时间、声音
F8 ;G63
2012-06-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37-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