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8-3855.2021.04.007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实施监测研究——以科学类课程为例
开展课程实施监测是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其中尤以针对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的科学类课程实施状况进行监测最具现实意义.本研究以省(市、自治区)课程实施方案和大规模学生课程表调查为基础,采用课程评价的“差距模式”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科学类课程实施状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其中存在如下问题:第一,在整体上,中小学科学类课程设置脱节情况比较突出;第二,存在第一层差距,即极少数地方课程实施方案不符合国家课程设置方案规定;第三,存在第二层的“开齐”差距,即部分班级存在未开设或者更改科学课程名称的情况;第四,存在第二层的“上足”差距,即小学科学课程“缺课时”情况明显,初中物理和化学课程“超课时”情况突出;第五,不同区域学校在“上足”差距上存在明显差异.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聚焦科学素养一体化设计科学类课程;进一步明确地方创造性课程实施空间,建设专业化的科学类课程管理队伍;开展聚焦于科学类课程实施的专题培训,引导学校规范创新实施科学类课程;引导学校及其教师树立科学课程育人的理念;为欠发达地区提供更多科学课程资源支持和教师专业发展机会.
课程实施、科学课程、义务教育、差距模式
40
G623.6;G423;G718.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CFA180249
2021-05-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33-41